古人是如何进行“阅兵”的?古人:我们自有一套阅兵的方式
“释大道而任小数”
,也就是说放弃治国大道不用,而偏用小技治国,比如修筑高的城墙来防范诸侯,但是得到的结果却是天下诸侯的反叛。
而禹当首领时,看到了这点,就选择了拆毁城墙、填平护城河、散发财物、焚烧兵器盔甲、广施仁德的治国大道,结果四海臣服,夷族纳贡,并且禹在涂山会见了带着玉器锦缎来朝会的诸侯。
大禹雕像
就
在这次距今已经有4000余年的“涂山会盟”中,有了阅兵的雏形
,史料记载,在这次盛会上,禹手下的人拿着用羽毛装饰的兵器,载歌载舞,表示对南方部落首领的隆重欢迎。
后来周武王伐纣时,就在孟津举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史称“孟津观兵”,也就是说周武王时期的“观兵”,其实就是阅兵最初的形态,而这次观兵的目的,就是为了检验自己的号召力,以及天下诸侯对于灭商的态度,从这里可以看出,“观兵”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周武王有目的、有计划举行的活动。
从禹手下士兵拿着武器用来欢迎诸侯,到周武王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这种转变也说明了古代作为阅兵雏形的会盟和最初形态的观兵,其目的已经从迎接祭祀的礼仪向军事示威过渡,并且更侧重军事活动了。
春秋时期阅兵活动开始频繁。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这其中的祀,就是指祭祀,而戎则是指军事行动,这两件事,也被称为国家大事,《左传·宣公十二年》又记载:
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
,意思是用炫耀武力来对诸侯显示威风,而战争则不会停止,这进一步指出了诸侯进行“观(阅)兵”,其实已经成为了一种炫耀强大军事实力的途径。
我们先来说说阅兵的内容。
秋,大阅,简车马也。——《左传·桓公六年》
大阅者何?简车徒也。——《公羊传·桓公六年》
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春秋时期阅兵的内容,是对士兵和战车进行大规模的检阅,也就是说,早期阅兵是以检查为主。
古代的马车
当然起初古代的阅兵是没有时间规定的,什么时候用到了什么时候检阅,不过后来就慢慢发展为了定期检阅,比如说士兵需要每年检阅一次,称之为“搜”,战车需要三年检阅一次,称之为“大阅”。
而五年一次进行的检阅士兵和战车,则被称为“大搜”,此后,五年一阅,也逐渐成为了阅兵的传统,当然后世朝代也有变化。
我们再来说说阅兵的方式。
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农隙以讲事也。——《左传·隐公五年》
每年检阅士兵的“搜”,古语中又称为蒐(音sōu),春蒐即天子和王侯,在春季围猎,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指出:
大规模的畋猎如周代的春蒐、夏苗、秋獮(音 xiǎn)、冬狩。
古代狩猎图
这也就是说最初的阅兵方式是以打猎的方式进行的,士兵列好阵势,由最高统治者或者军队的长官,先行射杀一只野兽作为开场,然后进行检阅军队,进而进行接下来一些列的活动。
我们最后说说阅兵的目的。
其日,以为崇武,故谨而日之,盖以观妇人也。——《榖梁传·桓公六年》
这句话就道明了鲁桓公进行大阅的目的,是“崇武”和“以观妇人”,“崇武”我们好理解,就是以大阅的形式展现自己崇尚武力,以此来振奋士气。
阅兵的这个目的,也被后世诠释的淋漓尽致,正如唐代薛存诚《观南郊回仗》中的诗句所述:
阅兵貔武振,听乐凤凰来,候刻移宸辇,遵时集观台。
那么“以观妇人”是在阅兵的时候观看妇人吗,其实并不是,确切地应该理解为取悦妇人,宋代家铉翁在《春秋集传详说》写到:
时当淫姜煽艳之始,鲁君以示为悦
,就是对此的解释和说明。
烽火台
这让笔者想到了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至于这件事是否真实发生过,我们暂且不论,这件事其实和鲁桓公以阅兵形式取悦妇人,有着相似之处,当然这类事件的记载,都是对当时的君主持有批评之意,意在责怪君主们把士兵的辛苦,当成了一种娱乐性的表演。
不过,阅兵的这种目的,在后世的历史中已经鲜有记载了。
此外阅兵的另外一个目的,是为了向百姓示威,而让百姓知其礼,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记载:
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同“恭”),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
而顾炎武在《军事论》中曾说:
大集伍而阅之,皆胜兵乎?不胜则免,收其田以新兵补之
,这其实揭露了阅兵最为根本的目的,那就是检阅军队和作战装备,并且把不能胜任打仗的士兵给淘汰掉,以此来提高士兵和军队的作战能力。
帝制时代阅兵渐成制度。
先秦时期,虽出现了阅兵的形式,但还并不能说其已经成为了一项制度,进入帝制时代之后,统治者也越来越重视阅兵的意义,在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社会下,阅兵也渐成制度,我们就从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分别论述。
气势恢宏的兵马俑
阅兵在秦汉时期出现大致制度。
以立秋择吉日大朝车骑,号曰阅兵,上合礼名,下承汉制。——《晋书》
秦始皇统一华夏之后,古代典籍中,对于秦朝阅兵相关的记载,几乎没有,但这不能说秦朝时期没有阅兵的事实发生,秦始皇兵马俑则是以更为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了秦朝阅兵时期的盛况,至于为何没有留下任何文献记载,就不得而知了。
阅兵一词,如果深究其出现的时代,应该是在汉朝被叫起来的,汉献帝时期曹操手下大臣上奏以“今金革未偃,士众素习”提出了,在立秋之后择吉日进行阅兵,这样既合礼法又承汉制,正如上述《晋书》记载。
这一建议得到了汉献帝的批准,于是在这年冬季就举行了大阅兵,《晋书》记载:
是冬,阅兵,魏王(曹操)亲执金鼓以令进退
,由此亦可见检阅军队,其实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毕竟曹操都曾亲自擂鼓以令进退,也就是说在古代能进行阅兵的皆为最高统治者或者权力最大之人。
曹操雕像
此后,《晋书》中对于阅兵的记载,开始多了起来,比如:
延康元年,魏文帝为魏王,是年六月立秋,阅兵于东郊,公卿相仪,王御华盖,亲令金鼓之节,魏明帝太和元年十月,又阅兵
。
阅兵在唐宋时期成为重要的训练方式。
吴天霜晓弄寒晖,金鼓喧阗大阅时。帐下万兵听号令,军中诸将肃威仪。——宋代·赵抃《武林阅兵》
随着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帝王阅兵的规模越来越大,大规模阅兵所体现出的阵势和军威,及大地满足了帝王的内心。
《旧五代史》中记载:
帝御城东教场阅兵……士卒之雄锐,部队之严肃,旌旗之杂沓,戈甲之照耀,屹若山岳,势动天地,帝甚悦焉
,这也进一步指出了唐宋时期,阅兵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训练方式。
当然统治者也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检阅军队士兵作战能力以及武器装备的具体威力,宋太祖赵匡胤就曾连续数次检阅水军,来增强士兵的士气。
大唐盛世(表演剧)
此外,作为训练方式的阅兵之所以被帝王所重视,其目的也是为了震慑周围有异心之人,用强大的武力,让这些人或者民族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而这一时期很多文人墨客,看了阅兵的盛况往往也会有感而发,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赵抃的《武林阅兵》,就是其中一首。
阅兵在明清时期逐渐成为正规的军事制度。
二月壬午,阅武。——《明史·太祖本纪》
既然在唐宋的统治者已经相当重视阅兵了,那么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自然不能免俗,正如上述引用可知,朱元璋也进行了“阅武”,也就从明朝开始,阅兵已经逐渐走向正规,尤其在明成祖时曾举行过一次挺特殊的阅兵,被后世形容为“威震四方”。
这次阅兵明成祖调集士兵10万人,又精心挑选了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等精锐,还从边缘地区调来了土狼兵,白杆兵,让他们进行“才艺展示”,强大的军事实力震撼了来观礼的20多国的使节,这也使得中亚、西亚的国家和明朝发展成了友好的关系。
到了清朝,阅兵制度已经成为了一种正规的军事仪式和训练制度,清朝规定,每隔三年在南苑围场举行一次“大阅”,其要求则是按照实战来进行,以此来检验八旗士兵的训练成效和作战能力。
清朝时期的八旗服装
《大清会典》记载:
康熙二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幸南苑大阅,择南苑西红门内旷地,八旗官兵枪炮按旗排为三队……特降敕谕,申明军令,宣誓于大阅之地。
如果想要瞻仰一下清朝阅兵的盛况,可以看看清朝宫廷画家金昆等人绘制的《八旗阅阵图》,其中就对清朝皇帝进行南苑大阅兵时的场景进行了逼真的记载。
飞鱼说:
从上述的论述中,可以得知古人的阅兵其实自有一套阅兵的方式,朝代不同,阅兵的过程和其中的讲究自然不同,从最初的雏形到最终的完善而形成制度,我们亦可以看出阅兵的演变是从迎接祭祀的礼仪向军事示威过渡的,这也诠释了“阅兵”二字背后代表的深刻意义。
时到如今,阅兵活动已开始在各国盛行,无论各国之间的传统文化有多大的差异,但是对于阅兵的认识,几乎是一致的,也就是
阅兵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仪式,更是扬立国威、彰显强大综合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途径。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淮南子》、《左传》、《榖梁传》、《明史》、《旧五代史》、《大清会典》、《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