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2025-09-19 08:07:25 世界杯精彩进球

《敕勒歌》,一个民族、一块地方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

公元四到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这些歌谣风格豪放刚健,抒情爽直坦率,语言质朴无华,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

在史书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寿撰的《北史》卷六《齐本纪》:公元546年,东魏权臣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

《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谁,各界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斛律金是作者之一,甚至有人认为作者就是斛律金。 而有人认为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而非作者。

敕勒族人连同他们建立的国家被封埋在历史的烟尘之中,可敕勒族却有两个人的名字被载入文献史籍,像两颗明星闪耀在历史的星空,这就是倍侯利和斛律金。有趣的是,这两人原来是一家人,倍侯利是斛律金的高祖,斛律金是倍侯利的曾孙,一祖一孙,前赴后继、叱咤风云、各领风骚。

倍侯利曾经做过敕勒族斛律部族的首领。《高车传》中记载,倍侯利性格直爽,勇健过人,“奋戈陷阵时身先士卒,与常人不同,敌人都怕他。”当时敕勒族和柔然人的冲突旷日长久,倍侯利统帅的斛律部落又在最前线。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倍侯利所向无敌,一战成名,成了当时家喻户晓的英雄。可惜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在一次同柔然的战斗中失败,倍侯利带领残部南下投附北魏。北魏皇帝拓跋珪赐封他为“孟都公”。后来倍侯利战死沙场,北魏朝廷对他葬以国礼,封谥号“忠壮王”。

动荡纷争、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格外崇拜马上英雄,倍侯利成为传奇式的人物让人敬佩和赞颂。北方地区的人,每逢婴儿受惊吓啼哭,大人就说,不要怕,我们的英雄倍侯利来了,婴儿就不哭了。当时北方还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求良夫当如倍侯利”,说的是要找好的男子汉,就应当找像倍侯利那样的人,女孩子都把他当作心目中的偶像,有点像今天的粉丝追逐明星。

斛律金就是《北史》中记载的,东西魏玉壁之战后,在高欢宴会上为将士们高唱《敕勒歌》的将军。他从小生活在敕勒川,能骑善射,成为敕勒部族首领,后被任用为怀朔镇军主,再后来成为朝廷大司马,东魏、北齐时的大将军。斛律金有勇有谋,尤其善用匈奴人的兵法指挥作战,是威震北方的战将,人称战神。两军交战,斛律金只要“俯地而闻”(这里的“闻”是听声音,而不是嗅味道),就可以从地下的声响判断对方军马的数量和两军距离。著名史学家吴晗在20世纪60年代专门撰文介绍斛律金的传奇故事,高度评价斛律金的功绩。

斛律金因战功卓著,深得北齐皇帝高洋的重视,成为朝廷的宠臣。每次作战回朝,皇帝都要亲自率六宫及诸王设宴迎接。斛律家与皇室联结姻亲,出了一个皇后,两个太子妃,还娶了三位公主,尊宠之盛无人能及。

敕勒歌、敕勒族、敕勒川。

一首歌、一个民族、一块地方。

一首1500年前北朝民歌之传承,一个古老民族之兴衰,一块塞北边陲偏僻地方之变迁,能告诉我们什么?

我还是想到我们的国家,想到我们的民族,想到我们的文化。

多少年来,每每在涉猎历史、文化、民族等人文话题时,心底里一直在追问,与别的文明相比较,足以让我们自豪和自信的中华文明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这次写作使我清晰地领悟到,中华文明有“几个大”是可以独领风骚的。

一是大一统。有别于其他文明,从根子上讲,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尊崇大一统思想。中国文化讲“道”,大一统就是中国人的大道天道。“天下为一”“四海一家”,大一统乃“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这是深入中华民族血脉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价值,积淀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心路历程和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基因。

近年来,常常有人把《三国演义》中开场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作口头禅来概括我们的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用来解答“三国”时的历史现象无可厚非,但如果用来解读历史大势,就容易掉进历史循环论的陷阱。综观中华5000多年的历史,历史的大势始终像奔腾的江河,浩浩荡荡、汇流入海。九曲黄河也只是拐了几个弯而已,最终还是滚滚向前,九九归一流向大海,而不是倒流或原地打转。这是曲折中的前行,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中华大地上曾出现过林林总总的部族,中华历史的舞台上走马灯似地轮番登场过大大小小的国家,相互间有过数不清的争斗和战争,然而他们对中原文明的钦慕和向往是共同的,各方所争夺的都是“正统”“正宗”的主导权,最后的归属都想“入主中原”,一统天下。一个小小的高车,危难之中想到的是投奔中原王朝。即便像北魏这样如日中天的王朝,已雄踞中华半壁江山,最后还是从政治上、文化上效法中原、融入中原。

“大一统”思想像是磁铁和地心,凝聚了曾经有过的部落和民族。有学者说,大一统“也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中华大地没有分裂,中华民族没有分离,中华文明没有断代,从一定意义上都得益于大一统,根植于大一统。

二是大融合。站在历史高处俯瞰,中华文明的洪流从历史远处奔涌而来。敕勒川这一方水土上曾经发生过的“胡人汉化”“汉人胡化”“胡汉融合”的故事,折射出如今的中华民族就是历史上各民族融合而来,无论从血缘还是文化上都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化为一家了。一首敕勒歌,敕勒人在唱,鲜卑人在唱,中原人在唱,最后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久久传唱的“同一首歌”。有人说,每当农耕文化陷入困境时,便有游牧文化呼啸而来,以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实际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是互渗互补的。

悠悠漫漫的中华文明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大融合始终是大趋势大潮流。尽管这种融合的形式可能是战争的,也可能是和平的;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但殊途同归,最后的结果就是走向融合。

民族在融合中发展,文化在融合中重生,地区在融合中繁荣。融合中汲取营养、提纯复壮,孕育新生命、焕发新生机。

三是大中华。5000多年的岁月沧桑,5000多年的筚路蓝缕,中华大地崛起了英雄的民族——中华民族,中华大地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中华文明。我们可以把屹立于世界东方的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以及她的文明称之为大中华。大融合铸就了大中华,大中华是华夏儿女的命运共同体。

大中华之“大”,不光是人口多、地域广、块头大,重要的是中华文明有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开放的大格局,有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求新求变的大胸襟。最近看到一位历史学家讲的一段话,他说,中华文明有着很强的弹性和吸附力,中国是在不断地给予和拿来的过程中慢慢长大的。给予不吝啬,你愿意学,我就教;拿来不惭愧,见好就学,见贤思齐。大大方方、磊磊落落。我很赞成大大方方、磊磊落落这八个字,这是一种大而不骄、大而不怠的品格和气度,这也是大中华之所以大、大中华永远强大的魂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