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2025-07-12 11:17:13 世界杯专用足球

雷军近年来的唯一访谈-20240731

来源:雪球App,作者: 理性反脆弱,(https://xueqiu.com/1019620114/320481132)

花了几天时间,终于把雷军的这段访谈听完了。对小米和雷军有个了新的认知,以后再买点小米的产品来体验下。说实话,对小米汽车有点心动了,以后换电车要认真考虑,哈哈。希望小米汽车在2040年真的还活着,并且能进入到全球前五。以下记录仅是个人理解,跟实际访谈内容会有一些出入:

雷军:跑步的习惯,一个月300公里太猛,骨裂了。但跑步的早起,带来7点30到公司,延长了白天的时间,且晚上12点前会睡觉。

“风口上的猪”,是外界对雷军是一个巨大的误会。他是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反而是太长期主义了,才会说出来“风口上的猪”这句话。

雷军一开始反对造车,但董事会、股东会反复在推动。当时新能源车在风口上,很多人非常焦虑,彷佛不做车就要失败了。所以做车是危机驱动的,在调研后,发现造车和做手机是同一件事,于是决定造车。做手机担心被做车的颠覆。

造车的决定,是始于去思考自己怎么才不会输。怎么把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变成100%的可能性?雷军认为:100亿美金=650亿人民币,花20年时间(作为外行,会吃很多的亏),可能才有机会会胜出。董事会决定:雷军牵头,其他人出资。

造车,干得早、干得晚不重要,能活到最后最重要。得出结论:全资入手,全部从自己做平台,不怕任何困难。

电机:联合研发V6、V6S。

大压铸:2021年,投资了海天;从材料开始自己做。

自动驾驶:小米顺为投资了几家,知道很难。“10倍”投入,比同行投入更多。

守正出奇:把汽车工业先重新学,把底盘做好;不要一上来就把桌子掀了。

三年一辆车,是中等速度。但像su7这样,从底层开始做,3年时间,算是快。

3-4倍投入:一般团队是300-400人,小米是投入了3000-4000人。

小米su7发布后,为何舆论会比较负面?——因为市场认为小米应该先掀桌子。而小米只是一个入行3年的人,且电动汽车已经10-20年了。跟智能手机不同,小米坐的晚班车,已经是最后的机会了。

3年时间招了6000人,十几个大团队,200个小团队。疫情期间,团队如何融合?在线上开会,不断形成共识。

认知错误。研究为什么诺基亚会失败?——目标定得过大,从0到1很容易,但从1到10为什么很难?

偶像包袱。放弃“东半球第一”,“唯一第一罪”。

惯性思维。大公司很容易是10-100-1000。为电视节目准备的宣传方法,在短视频时代不灵了,需要随意一拍,或者是真实的才具备传播性。

雷军:有点社恐,不太具备表现力。只是在不断突破自己。

最终的结果:su7是百万网友严选的顶级品牌。

如何保证这样一个系统化工程不出大问题,小问题及时改?

——在手机上做了14年的经验,迁移到汽车上来。

1、 找各个领域最优秀的人;

2、 找最优秀的合作伙伴&供应商,质量最好,已经被训练过,直接用最贵的(雷军跑了很多供应商,很多厂将信将疑,但现在庆幸上了车);

3、 有没有完善的管理流程;

4、 极其复杂和充分的测试:工作量是同行的3倍、5倍。保时捷:300万公里 vs 小米su7:540万公里。一般车企70-100辆,小米用了300辆测试车。

懂摄影,爱摄影,才能做好摄影。

懂车,爱车,才能做好车。

做用户洞察、做需求调研,超出了用户需求。

雷军:借了170辆车。为什么买这辆车。它的优点、缺点是什么。

在做车之前,不认为自己是爱车的人,但在自己专注的领域是极度认真的。从早期的金山,到移动互联网、投资,到手机,最后到车。

如何做出推背感?做出一脚踩下去的感觉?连消费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在哪里。

车辆冬季测试:在黑河,零下40-50度。

夏季测试:吐鲁番,50多度,车内温度到达90度。

做车需要在户外,有一种苦中作乐的感觉,但可以吃国道上最好的小吃;做手机一般在室内,没有这种在路上的感觉。

小米比蔚小理强的地方,在智能制造沉淀了十几年。雷军为了确认100%的成功率,很多方案做了两套方案,目前用的是保守的一套,未来还有空间。

需要兼容苹果设备。如果是小米手机,靠近小米的车就打开了。坐上车,手机就连上各种设备了。

手机战争:国际上两家,苹果+三星。中国五家:华为、小米、vivo、oppo、传音。

如果小米汽车成了,对小米手机的高端化有很大的助力。

小米未来十年的目标:成为全球新一代科技的引领者。

三年前预计的难度:95分,实际的难度:99分。

三年前话讲得比较满,没给自己留后路,置之死地而后生。

魏建军:长城汽车,做了30年。

大部分工厂都在郊区,都在偏远的地方,但汽车是工业之王,从业者有一种骄傲感,靠梦想支撑着。

关于车圈的风气:比互联网复杂,希望大家能够共同维护良好环境。格局高一些的竞争,不要停留在舆论战、口水战等。

邀请五位车企董事长到小米汽车发布会,是雷军自己的想法。主要是想改善下车圈的舆情现状,减少敌意,增加友善氛围。

为什么小米第一款车选择做轿车而不是SUV?

1、 难度高:电池包很大,如何做到底盘低、车内空间大?雷军:要做难而正确的事。先苦后甜。从最难的事做起,从底层做起。

2、 SUV太卷,是红海。理想One成功后,很多车企都在做SUV,所以小米选择做轿车。为什么电车做轿车就一定会死呢?认为轿车是liche market。

小米的全球顶尖设计师,被批评为抄袭,非常失望。

刚开始时候的设计,其实是有问题,但比较先锋,很难被理解。到22年年初被推翻,也不符合原则:守正出奇。

比如汽车轮毂:雷军看过了市面上所有的轮毂,几千个。

关于小米的高端化,是一定要走的路。高端手机,是苹果、华为之后的第三位。供应链跟奔驰、宝马一样,工厂建在宝马的边上,定位是豪华手机。如果车定价十几万会亏惨,之前是被友商带节奏。

比如电耗,技术上仅次于特斯拉,只能通过叠加电池去竞争。小米汽车离特斯拉还有5-10年。小米这么多年没有翻船的重要原因就是务实,认为大多数企业翻车的原因就是高估了自己。比如小米电机现在性能就是世界第一。

小米汽车品牌取名“小米”,为什么不改名取走高端化路线。雷军的观点:人车家全生态,小米汽车需要跟小米手机、小米之家绑定起来。“要赢一起赢,要死一起死。” 目标就是小米品牌的高端化。

小米品牌的本质:是消费者的信任。没见过车,花几十万,排队几个月,这需要很大的信任。14年下来,雷军=小米,很难拆分开,但未来需要拆开。比如李田原、卢伟冰等,其实是一个团队。雷军本人也有飘的时候,但大多数时候还是要求自己要清醒。

如何组建小米汽车的团队?对人比较了解,所以并不看重简历。如何请到行业里的一些专家?也许是当时蔚来、小鹏的市值很高,很多人有点后悔,认为小米是最后一班车。还是需要真正的人才,是一张20年的有奖竞猜,终局论。

终局思维:需要有100亿美金,才有机会走下去。Su7的成功不仅是汽车部的6000人,也有整个集团在支撑。大公司有很多限制,一般做新业务都会失败。内部斗争激烈,需要有创始人倾注很多心血才有机会做成。

对AI的投入也一直在投入,包括对大模型的投入也不少,但没有进主战场,需要有取舍。小米手机只有100人到小米汽车,因为手机战还没结束,在淘汰赛的阶段了。幸运的事,做过手机,知道组织、人才、系统、流程的重要性。

手机战打赢的标志:全球第一。目标:未来五年全球第一。经过反复争论,小米集团100持股小米汽车。比如西方大公司也很少分拆,子公司的管理层、股东一旦有区别,就很容易分家。不要用简单的办法回避管理问题,比如分拆上市,只会越来越乱。

以前学习的对象:同仁堂-品质,无印良品-设计,Costco-企业效率。现在的学习对象:苹果、特斯拉。逐步提升研发费用,技术立业。所以做车一开始就投入核心技术,不像做手机采用模式创新、应用创新。小米汽车不是需要初期的成功,而是长久的成功。是踏踏实实练基本功,是需要十五年后的成功。

有没有发布即交付的厂商?——背后体现了小米准备的精良。

小米汽车的目标:全球前五。能力比排名更重要。对于“营销之神”的评价,其实不是太喜欢,不喜欢被粉丝“神话”。在认真学习理想、华为的市场营销。爆品是一个核心原因,将资源集中在一个产品上。

小米这四五年一直持续在进行年度演讲,讲解小米的价值观,让市场、用户群了解小米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对小米汽车也有帮助。整个市场和用户群对小米的要求非常苛刻,比如苹果和华为。比如直到今天还有人找雷军问小米买车有没有优惠,但小米内部员工买车也没有,还得等7个月。

造车是不是小米逃脱平庸的一个方法?——小米成立的第一天就不是平庸。三大铁律: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小米从14、15年离开舞台中央后,要习惯坐冷板凳。16年陷入困境,然后重整,上市,十周年开始反思、总结。

甘于平庸就是衰老的开始。每时每刻要觉得自己还在成长,人生才有意义。如果没有坐车,雷军大概率现在在做AI。个人不会停下进步的脚步,造车是一个综合复杂度非常高的事情,有平常心。比如手机是1000个零部件,汽车是20000个零部件,不能有任何一个地方出错,管理难度会高一个数量级。

雷军是一种精神,这种奋斗主义、乐观主义来自于哪里?——有夸劳模的,有批评没有生活乐趣的。实现梦想是一个巨大的驱动力。

面对宏观环境怎么处理?——以前的逻辑都是增长逻辑。现在要更现实,立足当下,稳健经营,降低负债。

$小米集团-W(01810)$